1996年的金秋十月,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系强强联合,成立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后,学院把握时代机遇、推动改革发展,健全长效机制,促进了各项事业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并逐步凝练、形成了“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如今正以昂扬的英姿,迈着稳健的步伐,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目标不断前进。
1996年10月,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系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图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大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主要办公场所信息学馆(原主楼)
    建院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国家高等教育风起云涌的改革形势和国内外学科之间的激烈竞争,学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将改革作为推动学院发展的突破口,促进了学院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0年,学院作为东北大学首批基层学术组织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组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研究所。基层组织模式实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学术带头人与管理者的结合”,较好地适应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此后,学院不断总结基层组织改革中的经验教训,相继进行了五轮基层学术组织调整,使基层组织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快速协调发展,推动了研究性大学建设的进程。
     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奠定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为学院后来推动的其它各项改革创造了契机和条件。
五位一体
学院教学科研基层组织
    2000年,学院党政班子抓住基层组织改革的契机,按照“资源的分配使用与工作需要、贡献大小结合”和“资源的规划布局与建立形象、方便管理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内部资源配置改革并自筹资金完成了内部环境改造,实现了学院空间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使用。同时,学院抓住契机,打破“电与非电、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组建了学院实验中心,实现了人员、设备、资金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统筹管理。2007年9月,信息学院根据学校资源调整的实际,在认真总结第一次资源配置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了第二轮资源配置改革。
    学院的资源配置改革,转变了教职工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为后来改革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与空间。
信息学院实验中心
内部环境改造前的实验室环境
内部环境改造后的实验室环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学院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具有学院特色的管理运行模式与机制。学院于2000年制订的《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奠定了学院激励机制的基础,启动了学院探索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模式与机制的进程。
    此后,学院逐步通过推进健全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等,探索和建立了现代大学体制下学院的管理运行模式,提高了学院科学化管理水平。
《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第一版和第五版
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相继就制订、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开展研讨
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相继就制订、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开展研讨
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相继就制订、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开展研讨
东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管理规章制度汇编(试行)
东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工作流程手册
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截图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路和举措。建院初期,面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确立了学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对学院发展建设的科学指导,学院于2003年起制订三年发展建设规划,先后共连续制订了三次。学院发展建设规划确立了学院的发展目标——建设国内一流信息学院;确立了学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保证“建设国内一流信息学院”目标的实现。
    学院三年发展建设规划的制订实施,反映了学院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力促进了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东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03-2005发展规划
东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07-2009发展规划
东北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10-2012发展规划
    该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即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的发展思路,突出“强化质量、提升内涵”的发展主题,形成以“学科优势凸显、学术大师汇聚、人才培养一流、文化氛围浓郁”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使“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目标早日实现。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3月,学院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为突破口,建立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引导激励机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是一项涵盖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人才培养、人事行政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数字化学院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统筹全局,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院各项事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学院2011年出台的有关“质量工程”建设的文件
学院2012年出台的有关“质量工程”建设的文件
2013年学院质量工程研讨会
学校各部门到学院听取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学院着眼于提高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于2003年开始全面推动了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学院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切入点,以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为载体,以沟通宣传渠道为传播网络,以学院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学院行为文化建设为支撑,落实学院精神理念,倡导共同价值观,力争使‘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成为每一名东信人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指南。
    学院通过实施“耕耘计划”,构建和完善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建立健全学院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
学院愿景: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
学院精神:
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
学院理念:
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倡导个人与集体和谐发展。
学院使命:
促进信息科学发展,传播大学先进文化,培养一流信息人才。

【领导班子】

提倡“自强不息、超越自我、释放激情、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鼓励“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改革、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发扬“言行一致、求真务实、秉公办事、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倡导“真诚沟通、理解宽容、以人为本、关爱尊重”的人文精神
培养“严以律己、公道正派、忠诚敬业、廉洁自律”的公仆意识
树立“高瞻远瞩、着眼发展、举重若轻、公而忘私”的全局意识
具有“心系祖国、服务社会、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
保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厚积薄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师】

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谦逊执著、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
树立“科教兴国、关注社会、忠诚敬业、育人为本”的责任意识
倡导“教书育人、默默奉献、言传身教、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
塑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举止得体、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提倡“另辟蹊径、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
具有“与人为善、相互欣赏、求同存异、互惠双赢”的团队精神
【学生】

倡导“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爱校爱乡、勇担重任”的社会责任
提倡“严谨治学、慎思明辨、实事求是、谦虚内敛”的科学态度
发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树立“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知荣明耻、甘于奉献”的道德观念
培养“尊敬师长、相互理解、律己宽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
塑造“博学多识、文理渗透、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
【管理队伍】

发扬“忠于职守、热情周到、师生至上、廉洁高效”的服务意识
培养“爱岗敬业、顾全大局、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建立“勤于思考、见贤思齐、注重总结、崇尚读书”的学习意识
提倡“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变革、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倡导“知行合一、谦虚谨慎、克己奉公、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发扬“相互尊重、团结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
学院网站
学院《东信视窗》简报
学院宣传画册等
学院年终总结暨东软奖教金颁奖大会
“东信论坛”邀请学院第一任院长顾树生教授为学生作报告
“教工学堂”邀请党委宣传部部长丁义浩作报告
学院庆祝建院十五周年十大难忘经典评选揭晓仪式暨交响音乐会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David Hill教授来学院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来学院作报告
信息学馆
信息学馆正厅
信息学馆楼内休息区
信息学馆二楼中厅形象建设
学院教工之家
学院教职工舞蹈队训练
学院教职工学做第九套广播体操
学院组织教职工“闯关健步行”活动
学院教职工参加滑雪比赛
学院教职工参加乒乓球比赛
学院教职工排球队参加学校排球比赛
学院第六届教职工运动会合影
学院教职工代表队参加东北大学运动会
    建院以来,面对国内高校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和日趋激烈的学科、人才竞争以及诸多挑战,学院师生秉承“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为保障,突出“提升内涵,强化质量”的发展主题,着眼于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实现了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奠定了基础。
    学科建设工作遵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实现各学科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院统筹“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凝练学术方向,整合学术队伍和学科资源,辐射和带动学院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使整体信息学科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设置和重点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基地建设情况
“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情况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理论研讨
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教育部工程中心进行课题讨论
211工程“新一代网络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验收现场
“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验收会
学院秉承开拓创新的精神,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科技强国等国家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发展科研规模和提高科研水平。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实现科研成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为“建设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1996-2013年学院科研进款情况
2004-2013年学院发表的被SCI检索论文情况
2004-2013年学院发表的被SA检索的论文情况
建院以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建院以来承担的重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情况
建院以来获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情况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现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 BASE”项目现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福利)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国仁)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化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项目现场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体空腔钢水连铸测温方法与传感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节能的复杂配电网监测控制与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现场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化光)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谢植)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软CT关键技术及系列装置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现场
"流程工业过程控制与实时调度的理论、方法及研究”创新群体合影
"先进运作管理中的建模、优化与决策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群体进行学术研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兴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积仁)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柴天佑)
“制造与物流系统中的空间与时间中的二维调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新群体合影
    《控制与决策》期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期刊5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4次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3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荣获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期刊“影响因子”在信息与系统科学类期刊中2次排名第一。期刊英文版<>于2014年3月正式由 Taylor & Francis 出版。 东北大学主办的“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CCDC)”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6届,于2008年(第20届CCDC)实现了国际化,并且会议论文已被EI检索。
《控制与决策》期刊
《控制与决策》期刊所获各类获奖证书
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CCDC会议主席杨光红教授为吴澄院士颁发大会报告证书
    学院教学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核心,逐步建立了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设置8个本科专业,成立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建成“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国家级创新实验区,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均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四层次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学院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共建了11个高水平实验室,获赠软硬件设备等总价值达1.8亿元人民币,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
    学院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规范培养流程,加强质量监控,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迄今为止,学院共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6篇。
本科专业设置
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检查现场会
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审查材料现场
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情况总结通报会
东北大学—贝加莱集成自动化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三菱电机FA实验室揭幕典礼
东北大学ALTERA公司EDA实验室培训中心揭幕
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高级总裁Joseph Kan先生参观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
国家级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工作会议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张斌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刘建昌等)
国家级及省级精品教材
杨光红教授正在指导博士生叶丹进行论文写作
国家精品教材——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薛定宇著)
王永军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建院以来,学院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学生在省市各类奖项均有收获,如“全国三好学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在国际、国家各类竞赛中亦成绩斐然,获奖超过3000人次。
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爱心助学20年,学院学生赴东信希望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足球机器人“牛牛”为中国夺得第一枚足球机器人世界杯赛金牌
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
赵达理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侯俊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白秋实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张欣桐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多年来,学院相继培养出大批极具创新性、富有实干能力的优秀毕业生,汲取着学院赋予的精神营养,他们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都有他们努力前行的身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东信人引以为傲的贡献。
1996届-2014届毕业生人数一览表
陈光毅校友,曾任福建省委书记、国家民航总局局长
张厚英校友,曾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
武连元校友,曾任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刘国强校友,现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各1人、6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0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其中海外杰青2人)、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30人入选国家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3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张嗣瀛
张嗣瀛与学生讨论问题
张嗣瀛在查阅学术资料
张嗣瀛院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嗣瀛院士证书
张嗣瀛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柴天佑
柴天佑院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柴天佑院士证书
柴天佑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柴天佑在做报告
柴天佑在翻阅资料
王宏,2009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6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学者,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Transactions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Journal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七个国际杂志编委,国际控制联合会Safe Process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国际会议IPC 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输出概率密度函数控制、故障检测和诊断等。
王义,2011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博士生导师。瑞典Uppsala大学教授,现任Uppsala大学嵌入式实时系统实验室主任。EMSOFT,TACAS,HSCC,RTSS,LCTES,DATE等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及分会主席,国际实时系统及模型检测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实时系统、嵌入式系,多核计算机系统、模型检测、形式方法等。
秦泗钊,2012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6年)。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Fluor教授。任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等期刊副主编。在国际权威期刊Automatica、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AIChE Journal 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依据ISI SCI 论文被引用3500余次,H-指标是29。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制造、能源与过程系统工程、建模与系统辨识、预测控制、故障诊断与控制系统性能评估等。
2013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展开: 姜钟平,2013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拥有数学、统计学以及自动控制的多学科学位,IEEE Fellow,在自动控制以及其他信息科学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1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主要研究方向:稳定性理论、鲁棒自适应非线性控制、复杂大系统理论及其在通讯网络、欠驱动力学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智能电网和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孙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9年),2013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密西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终身教授。现任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副主编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的专题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理论及其在汽车发动机、燃料电池堆、舰艇等中的应用等。
丘立,教授,2014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961年6月生,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的副主编,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的编委,IEEE Fellow、IFAC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统控制理论、信息理论、鲁棒控制、信号处理和机电控制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成员,IEEE Fellow。现任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模糊控制与智能控制等。
唐立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辽宁省制造系统与物流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物流优化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复旦管理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生产调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学规划与组合最优化等。
王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2011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生导师。瑞典Uppsala大学教授,现任Uppsala大学嵌入式实时系统实验室主任。EMSOFT,TACAS,HSCC,RTSS,LCTES,DATE等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及分会主席,国际实时系统及模型检测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实时系统、嵌入式系,多核计算机系统、模型检测、形式方法等。
王国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计算机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不确定数据管理、数据密集型计算、可视媒体数据管理与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等。
王宏,2009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6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学者,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Transactions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Journal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七个国际杂志编委,国际控制联合会Safe Process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国际会议IPC 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输出概率密度函数控制、故障检测和诊断等。
秦泗钊,2012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6年)。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Fluor教授。任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等期刊副主编。在国际权威期刊Automatica、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AIChE Journal 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依据ISI SCI 论文被引用3500余次,H-指标是29。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制造、能源与过程系统工程、建模与系统辨识、预测控制、故障诊断与控制系统性能评估等。
苏春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7年),博士生导师,加拿大Concordia大学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理论及其在机械系统方面的广泛应用、基于智能材料的制动装置控制技术、车辆悬浮和振动等。
刘继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获得者(2007年),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际Franz Edelman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实践成就提名奖。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运筹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建模与优化等。
陈志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8年),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际INFORMS运筹学杰出服务奖。主要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实际与实时车辆路径调度、定价生产决策等。
张颖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近五年SCI检索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5以上的国际杂志上的长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建模、优化和新能源开发等。
孙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9年),2013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密西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终身教授。现任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副主编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的专题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理论及其在汽车发动机、燃料电池堆、舰艇等中的应用等。
柴天佑,1947 年11 月生,博士,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现任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东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IEEE系统与控制大会(MSC)颁发的控制研究杰出工业成就奖。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收录84篇,被EI检索收录322篇,被ISTP检索收录159篇,著作2部。主要研究方向:自适应控制、智能解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成员,IEEE Fellow。现任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模糊控制与智能控制等。
唐立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辽宁省制造系统与物流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物流优化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复旦管理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生产调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学规划与组合最优化等。
王国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计算机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不确定数据管理、数据密集型计算、可视媒体数据管理与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等。
王兴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东北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处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级、辽宁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等。
黄敏,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NFORMS、POMS会员,多个国际与国内期刊审稿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负责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曾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智能优化等。
张颖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近五年SCI检索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5以上的国际杂志上的长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建模、优化和新能源开发等。
赵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检索的国际杂志上的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际学术期刊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Sensor Letters等编委。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光电测量及光纤传感器技术。
刘继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获得者(2007年),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际Franz Edelman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实践成就提名奖。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运筹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建模与优化等。
刘德荣,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依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电机和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工程系的终身职正教授。现任依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智能实验室主任、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生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系统等。
多年以来,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几代东信人的拼搏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各级、各届领导的关怀与支持。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视察电工学实验室(1986年)
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视察电工学实验室(1990年)
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克强视察电工电子基地(2005年)
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克强视察电工电子基地(2005年)
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
现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参加学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2009年)
时任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到学院调研(2013年)
现任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到学院调研(2014年)
    2001年以来,学院党委和学院先后22次被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政府、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和东北大学授予“先进党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工会6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部门工会”,2008、2007、2005年先后被全国总工会、辽宁省总工会、沈阳市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学院团委6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团委”,1999、2002、2005、2008、2009、2012年6次被沈阳市团市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学院工会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小家”
学院党委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总支(分党委)”
学院党委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分党委”
学院党委被评为沈阳市教科系统“先进党委”
2010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沈阳市科教系统“先进党委”
学院团委被评为沈阳市“五四红旗团委”
学院团委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团委”
学院被评为2004—2006年度东北大学“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2004—2006年度东北大学“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沈阳市教科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集体”
学院团委被评为沈阳市“五四红旗团委”
学院党委被评为2003—2005年度东北大学“先进党委”
学院党委被评为2007—2009年度东北大学“先进党委”
学院党委被评为2009—2011年度东北大学“先进党委”
学院被评为2006—2008年度东北大学“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2008—2010年度东北大学“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2010—2012年度东北大学“先进集体”
学院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工会被辽宁省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小家”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被共青团辽宁省委评为“青年文明号”
    览时空长廊,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展勃勃生机,精神的传承绵延不息。这一帧帧历史照片,一张张荣誉证书,集中体现了东信人敢为人先的执着追求、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荣校爱国的理想志向。这里的脉搏始终与民族的振兴崛起一同跳动,这里的呼吸始终与祖国的繁荣昌盛息息相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前进的目标已经明确,工作理念逐渐清晰,学院内部政通人和,事业风生水起,我们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学院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新的矛盾,面临着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绝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一个终生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的”。让我们继续秉承“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建设目标,做出新的、不懈的努力。
入口院史馆首页 一厅第一展厅 二厅第二展厅 三厅第三展厅 导视展厅导视